为什么设计如此重要
时间: 2023年4月21日
最近在堵截科技信息时,两条不太显眼的有关“艺术”的新闻却有些冷遇,它们都与谷歌有关:1、中国大陆五家博物馆和美术馆宣布加入谷歌文化研究院,其中致力于为全球珍藏艺术珍品的数字图书馆,这也是中国首次使用在线作品“十亿像素”(Gigapixel)技术,您可以在线像中国山水画鉴赏家一样在各个安静的角落; 2、同样在不久的将来,谷歌和一大批艺术名人合作了一个新项目——智能跟随(最后,竟然是智能跟随),它的空间主题可以让跟随图案在白天展现出来,
看了这个新闻,尤其是第二篇文章,我不知道你有什么感想,虽然有些牵强,就我个人而言,我立刻想到了凯文·凯利叔叔在科技界想要什么格言:“随着科学的发展,技术,总体来说,它的美丽程度会逐年增加,在不远的将来,某些部分的技术元素的繁茂程度将堪比大自然的壮丽。” 当然,KK的逻辑起点是从“宇宙、熵、自组织、生命”这个宏观的“上帝视角”来判断技术的进化方向,他把审美作为技术要素之一演化方向。
抛开幻想理论,现实中你可以感受到,从某种意义上说,科技发展到今天,正在逐渐与“艺术”融为一体。伟大领袖乔布斯总结道:“如果你把计算机设计师视为艺术家,他们会更愿意接受可以大规模生产的艺术形式,比如音乐,或者印刷品,而不是传统艺术。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,但我们的媒体是科技和制造。”
好吧,我们来谈谈科技和艺术。
关键设计
其实说起科技与艺术的融合,我个人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定位在生活中、在产品和服务上融入美感的东西(虽然我也承认一些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式与科技的帮助效果很酷)。而如你所知,在当今科技与人文看起来有些拥挤的交叉点上,设计是嫁接两者的桥梁。
早在2006年,布什总统就宣布了“美国竞争力计划”,提出要培养具有STEM素质的人才,包括科学、技术、工程和数学,听起来有点乏味。而在不久的将来,升级的是STEM,变成了STEAM,加入了Arts的代表,艺术,在很多研究者眼中,新的体系强调学生将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另一个也是类似的现象,在美国的创业团队中,设计师作为联合创始人的比例似乎越来越大,更不能忽视,设计对于一家科技公司的重要性似乎在提升,至少表面上说。就在最近,Facebook产品设计总监Julie Zhuo也在硅谷发表了对未来十年设计领域的预测,比如:“设计师应该创造的是一种端到端的体验,而不是界面,只存在在产品和服务的屏幕内不再是常态,而是少数情况”;“很多创业公司的创始人都会把自己当成设计师,同样,一百多人规模的科技公司不一定不具备顶尖的设计”;“人们使用主要是因为它的风格和技术经验,
其实从产品开发逻辑就能理解为什么设计变得重要。在一个产能过剩、同质化严重、纯粹的摩尔定律逐渐不能满足内在需求的时代,人们都在极力讲故事,而让产品或服务的“情怀”落地重磅之一就是设计的好而且并不突然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朱莉·卓的预言中,其中一个是:十年后,设计师将使用一套完全不同的工具,拥有大量的应用程序,使设计和构建过程变得更加高效。
某种程度上,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,科技的先进程度似乎与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成反比,正如海银资本创始人王玉泉先生所言:“科学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” ,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我93年开始上网,然后自己编个HTML语言写一个网页,学习编程,然后就是编程工具,和word是同一个软件,所见即所得进入软件,你编进发布的网页就是啥,以后这些都不需要了,有博客,你只需要写,然后出现微博微信……你能在硬件领域看到吗和原创网站一样的道路,越来越多的技术难度降得太低,在创意、在设计、用户需要掌握。”
嗯,可以肯定的是,未来最有价值的是那些有不错的科技艺术品味的青年,或者熟悉科技文学规律的青年——当然,这是废话,因为在任何时代,这样的人是稀缺资源。其实说到底,所谓科技与艺术的融合,本质上还是靠互联网,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那几个字:交叉、混搭、贯通。毕竟人类历史上可操作性最强、范围最大的创新模式不是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,这与比如很坦白的说:一个煮西红柿加鸡蛋,本来是分开的食材,诞生了,我只是吃家常菜 诗人将植物与情感联系在一起,我的诞生就像一首诗,“才想起人生的遗憾,梅花落了”。
美:技术的进化方向之一
1984年,史蒂文·利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黑客的书:《黑客:计算机革命英雄》,他将黑客的价值观归纳为六种“黑客道德”(黑客们),其中之一就是——你可以用电脑来创造美和艺术。
从更接近本质的意义上来说,在传统观念中技术与艺术也许并不是完全相反的角色(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技术一直被称为“有用的艺术”)。长期以来,科学与技术,或者说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一直被学者们津津乐道,各种隐喻也层出不穷,可谓:用技术延伸肉体,用装饰艺术灵魂。分裂不过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,而在山顶上。”这是福楼拜说的,我觉得说得好。由于人类本能的二分法,或者说缺乏知识,科学和艺术是两种不同的常识性的东西,但我个人倾向于认为,从某种意义上说,“艺术”涵盖了科学的范围,
而极端的如凯文·凯利所认为的,技术元素不仅包括科学技术发明,还必须计算人类的文化艺术、社会制度以及各种思想和理论,如果制作网页有数千行代码可以称得上是一种“技术”,万千优美的台词也可以如此,莎士比亚“十四行诗、巴赫赋格曲、谷歌搜索引擎和iPod都属于这一类:就是大脑,有用的”。
要知道,在他眼里,被称为技术元素的就是地球上的第七生命。技术元素及其人类“父母”,以及一切生命形式,本质上都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,技术不断进化的内在驱动力与生命的内在驱动力完全等同——如果人们能回答内在生命的驱动力是什么。“技术不是人类的头脑和智慧发明的,更准确的表达是人类的头脑和智慧帮助其进一步发展,因为有一种幕后的力量在推动技术的进化,人类只是一个工具技术发展演变的过程。”
于是脑洞大叔继续论证,既然科学技术是生命的延伸,那它就和生命一样,遵循“熵”外力推动进化的固有方向,比如:更复杂、更强大。多元化,更多地促进共生,提高认知度等等,这是另一个方向,提高审美——嗯,听起来很夸张,从某种意义上说,现在科技公司在追求优雅的设计,也许是技术元素在其中这种演化方向是浅层次的表现。
“大多数事物的审美进化,最美的事物是进化的最高层次,从球状硅藻到水母到美洲虎,表现出我们所谓的深层美感特征。” KK写道,“我们对技术的崇拜是由技术元素驱动的内在美,这种美是用来被掩盖的,当时它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,不太讨人喜欢。与自然母亲相比,工业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肮脏、丑陋、愚蠢……不要只求实用色彩的科技,它要成为艺术、美丽而“无用”。今天一些最常用的技术,将来会变成美丽的、不值钱的东西。也许100年后人们携带“电话”,只是因为他们喜欢携带东西,
好吧,漂亮与否固然重要,但在我看来,首要的,是保证没有美感,像二维码狗皮膏药一般难看的技术尽快死掉。